最近,又听到一则痛心疾首的事,海南一年轻漂亮的姑娘去当伴娘,婚宴上狂饮白酒,最终因酒精中毒,导致呕吐物堵塞呼吸道窒息身亡。一声叹息道不尽可惜,究其缘由,可能姑娘碍于薄面,可能边上有人起哄,但不管如何,私以为姑娘自己首先要有适量喝酒的意识呀!
佳人已逝,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:适量喝酒不是玩笑,掌握喝酒技巧很有必要!这不,眼看中秋佳节将至,小伙伴们回家的回家,游玩的游玩,少不了也要喝几杯。担心醉酒咋办?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注意事项,若能铭记在心,也无需担心太多了。
1、为什么要适量饮酒?适量饮酒有何好处?
酒精是一把双刃剑,小酌怡情,大饮伤身。喝多了不仅会醉酒,还会损害肝脏和消化功能,对人体伤害很大,甚至还有可能像开头的海南姑娘一样,把命都弄没了!岂不可怖!
因此,小伙伴们喝酒时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:适!量!饮!酒!那些碍于面子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在身体健康的面前,都该通通摒除!当然,适量饮酒还是有益处的,而且是多方面的。
- 健康:许多研究指出,适量酒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糖尿病、胆结石和心血管疾病;
- 心情状态:酒精有提神醒脑的作用,适量饮酒会让你保持清醒,解除疲劳,晚上睡前来杯葡萄酒还能帮助你安眠;
- 饮食:饭前喝点开胃酒,能刺激味觉,增加消化液的分泌,增进食欲,还能祛风健胃。
2、喝多少酒才算适量?
科学界对此有一个普遍一致的看法:男性一次饮酒不超过 4 标准杯,每周不超过 14 标准杯,女性一次饮酒不超过 3
标准杯,每周不超过 9 标准杯。同时,喝酒时还要控制速度,以便控制体内的血液酒精浓度。
一标准杯指的是一杯含有特定份量酒精的饮料,英国的“一标准杯”指一杯含有10毫升酒精的饮料,这里我们以酒精度为 12.5%
的葡萄酒为例,一标准杯就是 80 毫升。所以,男性一天应最多饮用 320 毫升葡萄酒,一周不超过 1,120 毫升;女性一天最多喝
240 毫升,一周最多 720 毫升,不到一瓶。这么看来,一瓶标准的 750
毫升葡萄酒最好是两三个人一起享用最为合适,一个人一次不要轻易整一瓶哦。当然,每个人的体质也不一样,以上数据仅供参考。
3、为自己的健康着想,你最好牢记这些饮酒技巧!
(1)喝酒前
- 不要空腹喝酒,以免刺激胃黏膜,伤害胃肠道,喝酒前吃点东西垫肚子;
- 喝点暖胃的汤或粥,这样能降低胃对酒精的吸收,起到预防醉酒的作用;
- 还可以服用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B,它们具有消化和分解酒精的作用,喝酒前半小时服用可预防酒精中毒;
- 喝酒前半小时可以喝杯牛奶或酸奶,牛奶和酸奶会在胃壁上形成保护膜,减少酒精的摄入量,也可预防酒醉性胃炎和脱水症。
(2)喝酒时
- 喝酒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制力,这事首要的!不要别人一起哄就吹瓶,悠着点;
- 尽量不要喝冰水、柠檬水、可乐等刺激性的饮料;
-
不要将各种不同的酒混在一起喝,比如深水炸弹等,因为这样会加重肝脏的工作负荷,让人更容易醉酒,还易导致肝硬化等疾病;
-
不要大口猛喝,特别是喝白酒时,要小口慢喝,让身体有时间来分解酒精,排出酒精。喝啤酒时,等泡沫消散再喝,不会那么容易有饱腹感;
- 喝酒时别忘了多喝水,水进入体内能稀释酒精,帮助人体更快地排出酒精;
- 多吃些蔬菜,蔬菜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以保护肝脏;
- 适量吃些肉类和油脂类菜肴,如牛排、蹄髈等,这些食物的油脂能在胃上形成一层保护膜,防止酒精向胃壁渗透,而是通过消化道排除体外;
- 多吃点豆制品,豆制品中的半胱氨酸能将酒精分解产生的乙醛排出体外;
-
一些含醋的食物如凉菜等,也可适量吃,醋中的有机酸可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,从而降低人体内的乙醇浓度,预防醉酒;
- 水果也可以多吃点,如西瓜等含水量高的水果,能促进利尿,让酒精更快排出体外,同时还可预防酒后发热状况。
(3)喝酒后
千叮咛万嘱咐,有的人还是可能会喝多。醉酒的感觉确实不好受,喝酒后吃/喝点下面这些东西,可以更快速地解酒,缓解头痛、恶心等症状。
-
蜂蜜水:蜂蜜中有种特殊的果糖,可促进酒精分解吸收,减轻头痛。另外,蜂蜜有催眠作用,喝了第二天起床鲜少有头痛的感觉
-
绿豆汤:绿豆有解酒功效,操作很简单,取适量绿豆洗净捣烂,用开水煮成汤即可。家中可以常备一点绿豆,平常可起清热降火之效;
- 米汤:米汤中含有多糖类和维生素 B 等多种物质,有解毒醒酒的作用;
-
新鲜的葡萄:新鲜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,能与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,降低体内乙醇浓度。同时酸酸的口味也能有效缓反胃、恶心等症状;
- 香蕉:吃 1-2
根香蕉,能增加血糖浓度,使酒精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,起到解酒作用,同时它还有减轻心悸症状、消除胸口郁闷等功效;
- 梨子:梨含有可促进肝脏活动、分解体内酒精的成分,喝酒后吃些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酒;
- 毛巾冷敷:简单实用,可降低体温。虽然解酒的速度不快,但是胜在经济方便,随时可以操作。
红酒百科全书,中国领先的葡萄酒新媒体,微信公众号:wikiwine。